首页 资讯 正文

油菜籽增产37%是如何实现的

体育正文 290 0

油菜籽增产37%是如何实现的

油菜籽增产37%是如何实现的

原标题:油菜籽增产37%是如何(rúhé)实现的

立夏过后,油菜进入收获季。丰城市泉港镇荣巷(zhènróngxiàng)村近千亩红壤旱地示范区内,金浪翻涌、机器穿梭,饱满的油菜荚被收入(shōurù)收割机。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de)农事活动,而是省农科院土肥与资环研究所开展的红壤旱地阻酸培肥与作物产能提升技术示范区测产会。那么,示范田里的油菜籽收成(shōuchéng)如何,土壤改良与作物收成有什么内在联系?记者(jìzhě)走近(zǒujìn)省农科院红壤生态科研团队,一探究竟。

每亩地油菜籽(yóucàizǐ)增产逾30%

“红壤旱地2025年油菜测产(cèchǎn)正式开始……”5月10日9时,省(shěng)农科院土肥与资环研究所联合荣巷村坤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测产活动。省植物营养(yíngyǎng)与肥料学会专家组实地考察油菜的生长态势,随机挑选3个试验区进行现场测产。现场观测、面积丈量、油菜收割、除水除杂、计算产量(chǎnliàng),专家组现场查看实收实测的结果(jiéguǒ)。

“1号(hào)示范田油菜籽(yóucàizǐ)产量170.62公斤/亩,2号示范田油菜籽产量177.65公斤/亩,3号示范田产量174.10公斤/亩,平均(píngjūn)产量达到每亩174公斤。”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作物(zuòwù)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农科院土肥与资环研究所所长(suǒzhǎng)陈金兴奋地说道。

“我们合作社有200亩示范田,产量提高很多,今年真是大丰收。”一旁,坤龙(lóng)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fùzérén)朱坤龙满面笑容地说。

“这次测产成果喜人,示范区田块产量每亩170多公斤,非示范区产量每亩120多公斤,平均每亩多收50公斤的(de)油菜籽,增产(zēngchǎn)达37%。”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潘晓华(pānxiǎohuá)说,针对(duì)红壤旱地(hàndì)(hàndì)酸、瘦(shòu)导致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的突出问题,经过土壤改良有望创造我省红壤旱地油菜高产纪录。这对实现我省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将红壤旱地变成“粮仓”,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pH值(zhí)5.1强酸土壤的系统改良

我省红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达70.7%,是全国面积比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de)红壤地区。红壤因其自然(zìrán)特性和集约化利用导致“酸、瘦、板、蚀、旱”等(děng)症状频发,其中,我省旱地面积约682万亩(wànmǔ),强酸性(pH≤5.5)旱地面积已达584万亩,占全部旱地的86%,是我省旱地粮油生产、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chíxù)发展的瓶颈(píngjǐng),也是我省农业科技研究团队亟需啃下的“硬骨头”。

省农科院土肥与资环研究所研究员(yánjiūyuán)邱才飞,在此次(cǐcì)红壤旱地研究项目负责其中一个子课题。

2022年,邱才飞来到(láidào)泉港镇荣巷村。“当年检测(jiǎncè)这片示范区红壤pH值为5.1,属于强酸土壤。”邱才飞说,强酸土壤种植农作物收成并(bìng)不好,但土壤改良会增加成本,当地农户并不愿配合。

“农户们年复一年都是这么种植的,产量不(bù)高换一种作物(zuòwù)。大家对改良土壤不了解,觉得既花时间还费钱。”朱坤龙说。

为了打消(dǎxiāo)农户的顾虑,陈金、邱才飞等农业科技工作者上门(shàngmén)做工作,提供包括有机肥、改良(gǎiliáng)剂、改良土壤技术等“保姆式”全链条科技服务。团队依据红壤(hóngrǎng)旱地(hàndì)的长效阻酸(zǔsuān)培肥(péiféi)技术,为该示范区制定了一整套改良方案,精细化指导农户种地。“系统(xìtǒng)改良方案包括红壤旱地石灰类物质精准施用降酸、氮肥减量阻酸、增施有机肥和轮作控酸培肥等。通过红壤旱地降酸培肥协同提升技术模式来提升土壤肥力、提高种地效益,打破红壤旱地肥力差、作物产量低、效益差的不良循环。”陈金表示。

地下的土肥不肥,通过(tōngguò)地上作物一看便知。土壤增肥了,农作物(nóngzuòwù)自然就会长势好、产量高、品质佳。

对于坤龙种(zhǒng)植农民专业(zhuānyè)合作社农户朱圣清而言,经过省农科院科研团队(tuánduì)(tuánduì)改良红壤之后,他发现地里种植的芝麻、大豆、油菜长得越来越好。“采用红壤改良技术后,2023年第一季种了芝麻,产量就比之前高,后面(hòumiàn)轮作了其他(qítā)农作物,也(yě)比2022年之前好。”朱圣清说,2023年秋天,科技团队针对红壤旱地利用强度高、连作障碍严重的特点,指导(zhǐdǎo)农户地里面种植绿肥,让土地休息,培肥土壤。当时也有村民不愿意,但是(shì)他选择相信科研人员。第二年三四月份,村民们发现效果(xiàoguǒ)特别好,芝麻、大豆、油菜基本比原来每亩都增收30到50公斤。现在不仅是合作社的村民,连周边不属于示范区的村民都跟着省农科院科技团队种地。

村民腰包(yāobāo)鼓了,种地就“香”了。陈金给(gěi)记者算了一笔账(zhàng),应用红壤旱地改良模式后,示范区土壤pH提高0.3~1.3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得到显著提高,示范区芝麻、大豆等作物基本(jīběn)增产达28%~37%,每亩地产值增加300元左右。刨去土壤改良所增加的(de)成本,地力增肥后,每亩地约增收80元。

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农科院在吉安、丰城、进贤建立了5个千亩示范(shìfàn)基地,通过治理,示范基地土壤pH值均(zhíjūn)有提高,地力得到提升(tíshēng),平均每亩节本增收近百元。未来,科技团队将在全省更大范围推广红壤旱地阻酸培肥与作物产能(chǎnnéng)提升技术,推动红壤旱地质量和(hé)产能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江西(jiāngxī)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旻(陈旻)

油菜籽增产37%是如何实现的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