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诸城:“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潍坊诸城:“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
潍坊诸城:“美丽乡村”催生“美丽经济”他写(xiě)(xiě)清贫不坠青云之志的中国娃,写相依为命(xiāngyīwéimìng)的共和国,写老百姓的每一天,写国内外大型(dàxíng)运动会及节庆活动会歌、开幕式主题歌,写老少边贫困地区文艺扶贫歌曲,写气势恢宏的系列大型组歌,写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gēj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唯有不变的真情贯穿始终。
他就是从图书馆里(lǐ)走出的作词(zuòcí)名家、为时代放歌的曲波(qūbō)。从《中国娃》到《中华全家福》,从《劳动创造幸福》到《红色照金》,曲波作词的1000多首歌曲里,有生活的感悟,有人性的温度(wēndù),有人民的心声,更有时代的强音。
从书海“游”出来的(de)词人
初夏的风轻轻掠过烟台(yāntái)养马岛(yǎngmǎdǎo),带着微咸的海味和阳光的温度,给环岛路增添了一抹清新。
海边长大的曲波,闲暇之余常(zhīyúcháng)习惯性环岛漫步,赏浪花轻舞,眺舢板摇曳,望鸥鸟竞翔,或在慢行中构思一首(yīshǒu)词作,或驻足记下偶得的佳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胶东(jiāodōng)的崇山阔海塑造了我的情怀、抱负和格局,无论走到哪儿,一想起故乡的海,我就会灵感如潮(rúcháo)、激情(jīqíng)澎湃。”曲波说。
环岛路东端,一处松梅掩映的小院(xiǎoyuàn)温馨又别致(biézhì),这里便是让曲波文思泉涌的工作室。工作室多功能厅墙上,四个遒劲(qiújìng)的大字“放歌时代”格外醒目。
“作为文艺战线的(de)一员,应自觉用歌曲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留下音乐注脚,为同心前行的中国人、为铿锵(kēngqiāng)逐梦的时代,喊响加油(jiāyóu)的号子,擂响奋进的鼓点。”曲波以一口颇具穿透力(chuāntòulì)的浑厚男中音,向记者讲述他对“放歌时代”的理解。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曲波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从事宣传工作,母亲是文学爱好者,给他起的名字也承载着(zhe)父母(fùmǔ)希望他能(néng)像《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一样成为(chéngwéi)文学家的心愿。在父母的熏染下,曲波从小就对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各类书刊珍爱(zhēnài)有加,总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阅读。
1980年,曲波入职原(zhíyuán)牟平县图书(túshū)馆,他仿佛一下子跳进了书籍(shūjí)的海洋。“当时我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读(dú)了很多同龄人难以接触到的海量书籍,并开启了自己的业余创作生涯。”曲波说,图书馆的那段经历让他受益终生,也为他后期歌词创作及横向拓展打下了厚实宽博的基础(jīchǔ)。
忆起与(yǔ)歌词结缘,曲波(qūbō)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与三“海(hǎi)”有(yǒu)不解之(zhī)“缘”。一是(yīshì)“大海”,他从小就痴恋家乡的海,在(zài)他眼里,千里海岸就是金色旋律,万顷浪花就是一海音符,而他则特别喜欢在风急浪高的天气跑到海沿儿,一边聆听气势恢宏的自然交响,一边放飞无限遐想。曲波16岁时写了一首小诗《属大龙的孩子》,里面记载着他与自然之海无可替代的缘分。二是“书海”,曲波入职图书馆时,正值纸质阅读的最佳年龄,近七年的书海畅游,让他渐悟“读书万卷始通神”之妙。三是“恩海”,曲波少年时代便对作词情有独钟,还有幸得遇师恩如海(rúhǎi),他受益(shòuyì)于山东省音协孟广征先生(xiānshēng)的教诲,后期又(yòu)师从张藜先生,并深得薪火相传。他也永远铭记(míngjì)在坚韧求索之际,时任中国音协《歌曲》杂志编辑的陈晓光先生、特邀词作家王晓岭先生,对他别具一格的词作撰写评论。
“靠知识、见识和胆识垫好底儿,多读书、多行路(xínglù)、多上手,才(cái)可能信手拈来,书山是词作者最结实的靠山。”曲波说。如今他(tā)家中藏书多达数万册,采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次采风归来带回最多的总是他淘来(táolái)的各种书籍。
以(yǐ)虔诚之笔,写赤子之歌
回顾40多年的歌词创作生涯,《中国娃》是曲波的欣慰之作。1997年《中国娃》首次入围春晚,就深受亿万(yìwàn)观众喜爱(xǐài),曲波登上了春晚领奖台,还一举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wǔgèyīgōngchéng)”奖。
“20世纪80年代末去沂蒙采风(cǎifēng),我看到一个个(yígègè)身穿补丁袄、脚穿千层底儿的山里娃,背着装有煎饼大葱的书包跑进(jìn)漏风漏雨的简陋教室,却依然书声琅琅、笑飞歌扬,就萌生了要为娃娃们写首(xiěshǒu)励志歌曲的念头。”曲波回忆。1996年,得知央视春晚公开征集作品,曲波当即便和曲作者赴京毛遂自荐,几经辗转找到春晚导演组,总导演袁德旺对(duì)这首(zhèshǒu)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爱国主义佳作高度赞赏,并将已编排基本(jīběn)成形(chéngxíng)的春晚节目重新布局,最终《中国娃》得以在1997年春晚黄金时段惊艳亮相。
继《中国娃》之后,曲波作词的《鼓震神州》《中华全家福(quánjiāfú)》《好消息》《中国喜事多》等歌曲也相继登上央视春晚(yāngshìchūnwǎn)。其中,以讴歌“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中华全家福》连续两届入围(rùwéi)春晚。
除央视春晚及其他各种大型晚会(wǎnhuì)外,曲波的词作(cízuò)还先后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等(děng)多部委及多省份数千台各类(gèlèi)文艺晚会。此外,他还应邀为以邓友梅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烟壶》以及《天下大任》《地雷战传奇》等二十余(èrshíyú)部影视剧、话剧创作主题歌。中国唱片(chàngpiàn)总公司等先后出版了《爱在中国》等16张曲波个人作词专辑。
由曲波作词的(de)《和谐中国》被业内外公认为“唱出了中国文艺界构建和谐社会第一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典歌曲集《放歌(fànggē)三十年》评价此歌:“是继《东方红》《春天的故事(gùshì)》《走进新时代》之后(zhīhòu),又一首主旋律歌曲力作”。
“这首歌题材重大,却(què)写得最顺。”曲波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和谐中国》的(de)词作,直到(zhídào)正式录音都没改过一个字。在曲波看来,正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长期(chángqī)自觉对标文艺“特种兵”积淀的综合修为,给了他一气呵成的灵感和底气。
曲波(qūbō)一系列大气魄、大题材、大情怀的词作,无不跃动着时代脉搏。他既(jì)善于从身边人、眼前物选择人人熟悉又(yòu)饱含情愫和哲理的意象,又长于“说人话、道人情、讲人理、感人心(xīn)、励人志”,小中见大,大小由之,既朗朗上口、荡气回肠,又让人熟中见奇、回味无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词作者只有与时代和人民的(de)(de)向往相向而行,才能收获(shōuhuò)广泛(guǎngfàn)的共情共鸣。”情系家国天下的曲波始终追求发先声、传新声,通常人们都感叹主旋律作品叫好不叫座、重大题材更难写,曲波却常有令人拍案称叹的别开生面之作。
为激励(jīlì)下岗工人再就业,曲波(qūbō)振臂一呼写出了《重整旗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他携手李富胜(lǐfùshèng)写出了《领航中国》;宣介“一带一路”,他推出了《龙马精神》;描绘中国梦,他作词的《我梦最美》入选中宣部等多部门(bùmén)联合向全国推广的“我们(wǒmen)的中国梦”主题歌曲;冬奥会倒计时(dàojìshí)1000天,他创作并由成龙现场发布了纪念主题歌《晴雪飞虹》。
“一个有追求的(de)主旋律词作家,要写就写让(ràng)民族励志奋进之作”。曲波认为,词作家既要有生活的厚度,又(yòu)要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方能写出与民族的精神气度相匹配的词作。
将传统文化(wénhuà)精华融入时代审美,也是曲波词作的一大特色。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jījīn)资助的《礼仪东方》,到《茶香中国》《太极(tàijí)东方》《中华书香》等一系列(yīxìliè)歌曲,曲波的词作彰显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韵致和魅力。
组歌创作(chuàngzuò)“好戏连台”
除创作单曲歌词外,曲波还是目前词坛独立策划并创作大型组歌最多(zuìduō)的词作家,先后担纲《劳动创造幸福》《长城》《沂蒙红崖(hóngyá)》《沂蒙组歌》《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海之梦》《红色(hóngsè)胶东》《寻梦威海》《你永远是灯塔》《红色照金》等18部大型情景或交响(jiāoxiǎng)组歌全部曲目作词、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或总导演。此外,他(tā)还担纲《神游楼兰》等大型实景文旅演艺,全运会开(kāi)闭幕式(bìmùshì),湖南、江西、陕西等多省省运会(shěngyùnhuì)开闭幕式,艺术节、旅发大会开幕式等上百台各类大型文体演出总策划、艺术总监、总撰稿或总导演。
“组歌是以不同声乐体裁、艺术风格、切入角度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大型音乐作品,常常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lìshǐ)、灿烂文化、风俗(fēngsú)民情、价值取向(xiàng)的立体展现,应当闪耀人文与人性光芒,让历史照亮现实和未来。”曲波向记者介绍,他的组歌创作惯用秘笈就是始终追求思想性(sīxiǎngxìng)、史诗性、交响性、戏剧性、人民性(rénmínxìng)、时代性、引领性、观赏性(guānshǎngxìng)以及可续性“九性”统一,用质朴感人、走心动情的歌词,辅以感人至深(gǎnrénzhìshēn)的曲调及演唱,以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释放直击心灵的震撼。
2014年5月,曲波创作的(de)(de)首部大型(dàxíng)交响(jiāoxiǎng)组歌《劳动创造幸福》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qiánglièfǎnxiǎng)。业界一致评价这是一部经得起时代审视的优秀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用高雅交响合唱形式,讴歌(ōugē)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大型交响组歌。整部作品受邀参加“2014国家艺术院团优秀作品演出季”及春节慰问首都劳模演出,其中曲目《好样的》还作为压轴节目入选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春节团拜会(tuánbàihuì)演出。
“担架抬民心,小车推解放”“煎饼剩下(shèngxià)月(yuè)芽大,你也掰成星星分(fēn)”“谁(shuí)把百姓举头上,百姓把谁捧心间”……曲波组歌歌词的字里行间总释放着人性的温度,闪耀人民群众优秀品格的光辉(guānghuī),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正是曲波先后无数次赴革命老区采风的结果。好作品是用脚力“写”出来的,他的足迹遍及全国,为的就是(jiùshì)能挖到一手鲜活的素材。
曲波的组歌创作(chuàngzuò)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戏剧性(xìjùxìng),许多曲目是完全歌剧(gējù)化的咏叹调或宣咏调,常汲取(jíqǔ)地方戏曲或民间音乐元素,组歌充满亲切动情的感染力。曾与曲波合作的万山红(wànshānhóng)、黄华丽、孙丽英等歌剧表演艺术家均称赞《甲午国殇》《求索》《青山绝恋》《党员登记表》等多首曲目堪称歌剧化的经典咏叹。
“目前创作(chuàngzuò)的(de)这批组歌,只是我进行歌剧、音乐剧创作的预演。未来除了创作红色、绿色(lǜsè)等多个系列的大型(dàxíng)组歌,还将继续发挥‘特种兵’的综合修为干‘全活’,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总导演、总撰稿一肩挑,确保作品各个环节高品质呈现。”早已(zǎoyǐ)从单曲作词破圈的曲波底气十足地说。
文艺志愿服务(fúwù),只有序曲没有尾声
在曲波主旋律歌词创作的平行空间,还一直闪现着爱心词家(cíjiā)曲波的身影。数十年间,他(tā)始终热心参与(cānyù)各项公益事业,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曲波先后走进新、云、贵、川、渝、宁、甘、陕、赣、藏等地,和(hé)各族兄弟姐妹交知心朋友,进行公益培训或扶贫创作。
《中国娃》春晚一炮走红后,曲波无偿以自己享有著作权(zhùzuòquán)的作品命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娃专项基金(zhuānxiàngjījīn)”,与赵季平(jìpíng)合作无偿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jǔbàn)的“情系(qíngxì)西部、共享母爱”募捐义演创作《中华祖训》,与卞留念合作无偿为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的孩子们创作《中国鼓》,与丁纪合作为景迈山世界申遗创作主题歌《敬世界一杯普洱茶》等(děng)。
令曲波(qūbō)记忆犹新的(de)是,2019年夏天,他受(shòu)中国文联委派,分别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创作文艺扶贫(fúpín)歌曲《慢城之恋》和《一见钟情》。两首歌曲发布后引起热烈反响,被视为(wèi)两地文旅形象推介的符号化歌曲。后来,镇宁宣传部门找到曲波,说当地有一种叫蜂糖李的水果,果实(guǒshí)虽甜却很少有人知晓,希望曲波能写一首公益助农歌曲,帮助果农打开销路。几天后,一首由曲波作词、浮克作曲,为蜂糖李量身打造(dǎzào)的歌曲《蜂糖李》新鲜出炉并迅速(xùnsù)火遍贵州,大大提升了蜂糖李的知名度。
事后,相关人员要给曲波邮寄(yóujì)蜂糖李以表感谢,曲波婉然拒绝:“我既然是志愿服务(fúwù),就不能收你们一分钱、一颗果子。”
“每次文艺志愿(zhìyuàn)服务都(dōu)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de)收获(shōuhuò)之旅,更是心灵净化之旅”。曲波回忆起赴云南贡山创作文艺扶贫歌曲《秘境天(tiān)堂》时,感叹那是一次生命探险(tànxiǎn)之行。他们当时翻越了碧罗雪山、梅里雪山等五座大山,涉过金沙江、澜沧江等四条大江,一路颠簸抵达贡山。“途中一侧(yīcè)是斧劈刀削的万丈悬崖,一侧时有滚石骤然天降,头顶仿佛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利剑,那是我走过的最提心吊胆的路。”曲波说。
在青藏高原采风时,曲波常常在海拔5300米以上的高原游走(yóuzǒu),高反极度严重的他一边吸氧一边采访(cǎifǎng)藏族兄弟姐妹(xiōngdìjiěmèi),尽管常常面临生命极限的挑战与难以忍受的痛苦,但他始终没有(méiyǒu)放弃,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最终创作出了深情讴歌援藏支边的优美歌曲《茉莉与格桑》。当地政府还把曲波采风基地的牌子,挂(guà)在了中印边境(biānjìng)的班公湖畔。
曲波还多次担任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团艺术总监暨总撰稿。他在西陲第一哨接受媒体采访时(shí)表示:“只有深入生活(shēnrùshēnghuó),扎根人民,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歌唱,才能真正体现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zérèn)与人生价值。我的文艺志愿服务,永远只有序曲(xùqǔ),没有(méiyǒu)尾声。”
与曲波交谈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声如歌者才情四溢(sìyì),情之所至甚至会纵情高歌。挟真情、才情、激情(jīqíng)、豪情,如今,曲波依然在词艺求索路上执着前行,在他的笔下,系列化的大型(dàxíng)组歌及(jí)重大题材的歌剧正陆续问世。
“惟愿(wéiyuàn)只争朝夕,潜心创作,多出彰显齐鲁文化底蕴、无愧人民和(hé)时代之作。”曲波说。
(大众新闻记者 杨秀萍(yángxiùpíng))
他写(xiě)(xiě)清贫不坠青云之志的中国娃,写相依为命(xiāngyīwéimìng)的共和国,写老百姓的每一天,写国内外大型(dàxíng)运动会及节庆活动会歌、开幕式主题歌,写老少边贫困地区文艺扶贫歌曲,写气势恢宏的系列大型组歌,写历史题材的民族歌剧(gēj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唯有不变的真情贯穿始终。
他就是从图书馆里(lǐ)走出的作词(zuòcí)名家、为时代放歌的曲波(qūbō)。从《中国娃》到《中华全家福》,从《劳动创造幸福》到《红色照金》,曲波作词的1000多首歌曲里,有生活的感悟,有人性的温度(wēndù),有人民的心声,更有时代的强音。
从书海“游”出来的(de)词人
初夏的风轻轻掠过烟台(yāntái)养马岛(yǎngmǎdǎo),带着微咸的海味和阳光的温度,给环岛路增添了一抹清新。
海边长大的曲波,闲暇之余常(zhīyúcháng)习惯性环岛漫步,赏浪花轻舞,眺舢板摇曳,望鸥鸟竞翔,或在慢行中构思一首(yīshǒu)词作,或驻足记下偶得的佳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胶东(jiāodōng)的崇山阔海塑造了我的情怀、抱负和格局,无论走到哪儿,一想起故乡的海,我就会灵感如潮(rúcháo)、激情(jīqíng)澎湃。”曲波说。
环岛路东端,一处松梅掩映的小院(xiǎoyuàn)温馨又别致(biézhì),这里便是让曲波文思泉涌的工作室。工作室多功能厅墙上,四个遒劲(qiújìng)的大字“放歌时代”格外醒目。
“作为文艺战线的(de)一员,应自觉用歌曲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节点留下音乐注脚,为同心前行的中国人、为铿锵(kēngqiāng)逐梦的时代,喊响加油(jiāyóu)的号子,擂响奋进的鼓点。”曲波以一口颇具穿透力(chuāntòulì)的浑厚男中音,向记者讲述他对“放歌时代”的理解。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曲波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从事宣传工作,母亲是文学爱好者,给他起的名字也承载着(zhe)父母(fùmǔ)希望他能(néng)像《林海雪原》作者曲波一样成为(chéngwéi)文学家的心愿。在父母的熏染下,曲波从小就对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各类书刊珍爱(zhēnài)有加,总是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阅读。
1980年,曲波入职原(zhíyuán)牟平县图书(túshū)馆,他仿佛一下子跳进了书籍(shūjí)的海洋。“当时我一边管理图书,一边读(dú)了很多同龄人难以接触到的海量书籍,并开启了自己的业余创作生涯。”曲波说,图书馆的那段经历让他受益终生,也为他后期歌词创作及横向拓展打下了厚实宽博的基础(jīchǔ)。
忆起与(yǔ)歌词结缘,曲波(qūbō)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与三“海(hǎi)”有(yǒu)不解之(zhī)“缘”。一是(yīshì)“大海”,他从小就痴恋家乡的海,在(zài)他眼里,千里海岸就是金色旋律,万顷浪花就是一海音符,而他则特别喜欢在风急浪高的天气跑到海沿儿,一边聆听气势恢宏的自然交响,一边放飞无限遐想。曲波16岁时写了一首小诗《属大龙的孩子》,里面记载着他与自然之海无可替代的缘分。二是“书海”,曲波入职图书馆时,正值纸质阅读的最佳年龄,近七年的书海畅游,让他渐悟“读书万卷始通神”之妙。三是“恩海”,曲波少年时代便对作词情有独钟,还有幸得遇师恩如海(rúhǎi),他受益(shòuyì)于山东省音协孟广征先生(xiānshēng)的教诲,后期又(yòu)师从张藜先生,并深得薪火相传。他也永远铭记(míngjì)在坚韧求索之际,时任中国音协《歌曲》杂志编辑的陈晓光先生、特邀词作家王晓岭先生,对他别具一格的词作撰写评论。
“靠知识、见识和胆识垫好底儿,多读书、多行路(xínglù)、多上手,才(cái)可能信手拈来,书山是词作者最结实的靠山。”曲波说。如今他(tā)家中藏书多达数万册,采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次采风归来带回最多的总是他淘来(táolái)的各种书籍。
以(yǐ)虔诚之笔,写赤子之歌
回顾40多年的歌词创作生涯,《中国娃》是曲波的欣慰之作。1997年《中国娃》首次入围春晚,就深受亿万(yìwàn)观众喜爱(xǐài),曲波登上了春晚领奖台,还一举荣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wǔgèyīgōngchéng)”奖。
“20世纪80年代末去沂蒙采风(cǎifēng),我看到一个个(yígègè)身穿补丁袄、脚穿千层底儿的山里娃,背着装有煎饼大葱的书包跑进(jìn)漏风漏雨的简陋教室,却依然书声琅琅、笑飞歌扬,就萌生了要为娃娃们写首(xiěshǒu)励志歌曲的念头。”曲波回忆。1996年,得知央视春晚公开征集作品,曲波当即便和曲作者赴京毛遂自荐,几经辗转找到春晚导演组,总导演袁德旺对(duì)这首(zhèshǒu)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爱国主义佳作高度赞赏,并将已编排基本(jīběn)成形(chéngxíng)的春晚节目重新布局,最终《中国娃》得以在1997年春晚黄金时段惊艳亮相。
继《中国娃》之后,曲波作词的《鼓震神州》《中华全家福(quánjiāfú)》《好消息》《中国喜事多》等歌曲也相继登上央视春晚(yāngshìchūnwǎn)。其中,以讴歌“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中华全家福》连续两届入围(rùwéi)春晚。
除央视春晚及其他各种大型晚会(wǎnhuì)外,曲波的词作(cízuò)还先后参加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农业农村部等(děng)多部委及多省份数千台各类(gèlèi)文艺晚会。此外,他还应邀为以邓友梅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烟壶》以及《天下大任》《地雷战传奇》等二十余(èrshíyú)部影视剧、话剧创作主题歌。中国唱片(chàngpiàn)总公司等先后出版了《爱在中国》等16张曲波个人作词专辑。
由曲波作词的(de)《和谐中国》被业内外公认为“唱出了中国文艺界构建和谐社会第一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经典歌曲集《放歌(fànggē)三十年》评价此歌:“是继《东方红》《春天的故事(gùshì)》《走进新时代》之后(zhīhòu),又一首主旋律歌曲力作”。
“这首歌题材重大,却(què)写得最顺。”曲波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和谐中国》的(de)词作,直到(zhídào)正式录音都没改过一个字。在曲波看来,正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长期(chángqī)自觉对标文艺“特种兵”积淀的综合修为,给了他一气呵成的灵感和底气。
曲波(qūbō)一系列大气魄、大题材、大情怀的词作,无不跃动着时代脉搏。他既(jì)善于从身边人、眼前物选择人人熟悉又(yòu)饱含情愫和哲理的意象,又长于“说人话、道人情、讲人理、感人心(xīn)、励人志”,小中见大,大小由之,既朗朗上口、荡气回肠,又让人熟中见奇、回味无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词作者只有与时代和人民的(de)(de)向往相向而行,才能收获(shōuhuò)广泛(guǎngfàn)的共情共鸣。”情系家国天下的曲波始终追求发先声、传新声,通常人们都感叹主旋律作品叫好不叫座、重大题材更难写,曲波却常有令人拍案称叹的别开生面之作。
为激励(jīlì)下岗工人再就业,曲波(qūbō)振臂一呼写出了《重整旗鼓》;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他携手李富胜(lǐfùshèng)写出了《领航中国》;宣介“一带一路”,他推出了《龙马精神》;描绘中国梦,他作词的《我梦最美》入选中宣部等多部门(bùmén)联合向全国推广的“我们(wǒmen)的中国梦”主题歌曲;冬奥会倒计时(dàojìshí)1000天,他创作并由成龙现场发布了纪念主题歌《晴雪飞虹》。
“一个有追求的(de)主旋律词作家,要写就写让(ràng)民族励志奋进之作”。曲波认为,词作家既要有生活的厚度,又(yòu)要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方能写出与民族的精神气度相匹配的词作。
将传统文化(wénhuà)精华融入时代审美,也是曲波词作的一大特色。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jījīn)资助的《礼仪东方》,到《茶香中国》《太极(tàijí)东方》《中华书香》等一系列(yīxìliè)歌曲,曲波的词作彰显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韵致和魅力。
组歌创作(chuàngzuò)“好戏连台”
除创作单曲歌词外,曲波还是目前词坛独立策划并创作大型组歌最多(zuìduō)的词作家,先后担纲《劳动创造幸福》《长城》《沂蒙红崖(hóngyá)》《沂蒙组歌》《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海之梦》《红色(hóngsè)胶东》《寻梦威海》《你永远是灯塔》《红色照金》等18部大型情景或交响(jiāoxiǎng)组歌全部曲目作词、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或总导演。此外,他(tā)还担纲《神游楼兰》等大型实景文旅演艺,全运会开(kāi)闭幕式(bìmùshì),湖南、江西、陕西等多省省运会(shěngyùnhuì)开闭幕式,艺术节、旅发大会开幕式等上百台各类大型文体演出总策划、艺术总监、总撰稿或总导演。
“组歌是以不同声乐体裁、艺术风格、切入角度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大型音乐作品,常常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lìshǐ)、灿烂文化、风俗(fēngsú)民情、价值取向(xiàng)的立体展现,应当闪耀人文与人性光芒,让历史照亮现实和未来。”曲波向记者介绍,他的组歌创作惯用秘笈就是始终追求思想性(sīxiǎngxìng)、史诗性、交响性、戏剧性、人民性(rénmínxìng)、时代性、引领性、观赏性(guānshǎngxìng)以及可续性“九性”统一,用质朴感人、走心动情的歌词,辅以感人至深(gǎnrénzhìshēn)的曲调及演唱,以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释放直击心灵的震撼。
2014年5月,曲波创作的(de)(de)首部大型(dàxíng)交响(jiāoxiǎng)组歌《劳动创造幸福》在北京音乐厅成功首演,引起了强烈反响(qiánglièfǎnxiǎng)。业界一致评价这是一部经得起时代审视的优秀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用高雅交响合唱形式,讴歌(ōugē)从高级知识分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大型交响组歌。整部作品受邀参加“2014国家艺术院团优秀作品演出季”及春节慰问首都劳模演出,其中曲目《好样的》还作为压轴节目入选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春节团拜会(tuánbàihuì)演出。
“担架抬民心,小车推解放”“煎饼剩下(shèngxià)月(yuè)芽大,你也掰成星星分(fēn)”“谁(shuí)把百姓举头上,百姓把谁捧心间”……曲波组歌歌词的字里行间总释放着人性的温度,闪耀人民群众优秀品格的光辉(guānghuī),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正是曲波先后无数次赴革命老区采风的结果。好作品是用脚力“写”出来的,他的足迹遍及全国,为的就是(jiùshì)能挖到一手鲜活的素材。
曲波的组歌创作(chuàngzuò)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戏剧性(xìjùxìng),许多曲目是完全歌剧(gējù)化的咏叹调或宣咏调,常汲取(jíqǔ)地方戏曲或民间音乐元素,组歌充满亲切动情的感染力。曾与曲波合作的万山红(wànshānhóng)、黄华丽、孙丽英等歌剧表演艺术家均称赞《甲午国殇》《求索》《青山绝恋》《党员登记表》等多首曲目堪称歌剧化的经典咏叹。
“目前创作(chuàngzuò)的(de)这批组歌,只是我进行歌剧、音乐剧创作的预演。未来除了创作红色、绿色(lǜsè)等多个系列的大型(dàxíng)组歌,还将继续发挥‘特种兵’的综合修为干‘全活’,总体设计、艺术总监、总导演、总撰稿一肩挑,确保作品各个环节高品质呈现。”早已(zǎoyǐ)从单曲作词破圈的曲波底气十足地说。
文艺志愿服务(fúwù),只有序曲没有尾声
在曲波主旋律歌词创作的平行空间,还一直闪现着爱心词家(cíjiā)曲波的身影。数十年间,他(tā)始终热心参与(cānyù)各项公益事业,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曲波先后走进新、云、贵、川、渝、宁、甘、陕、赣、藏等地,和(hé)各族兄弟姐妹交知心朋友,进行公益培训或扶贫创作。
《中国娃》春晚一炮走红后,曲波无偿以自己享有著作权(zhùzuòquán)的作品命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娃专项基金(zhuānxiàngjījīn)”,与赵季平(jìpíng)合作无偿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jǔbàn)的“情系(qíngxì)西部、共享母爱”募捐义演创作《中华祖训》,与卞留念合作无偿为小香玉希望艺术学校的孩子们创作《中国鼓》,与丁纪合作为景迈山世界申遗创作主题歌《敬世界一杯普洱茶》等(děng)。
令曲波(qūbō)记忆犹新的(de)是,2019年夏天,他受(shòu)中国文联委派,分别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创作文艺扶贫(fúpín)歌曲《慢城之恋》和《一见钟情》。两首歌曲发布后引起热烈反响,被视为(wèi)两地文旅形象推介的符号化歌曲。后来,镇宁宣传部门找到曲波,说当地有一种叫蜂糖李的水果,果实(guǒshí)虽甜却很少有人知晓,希望曲波能写一首公益助农歌曲,帮助果农打开销路。几天后,一首由曲波作词、浮克作曲,为蜂糖李量身打造(dǎzào)的歌曲《蜂糖李》新鲜出炉并迅速(xùnsù)火遍贵州,大大提升了蜂糖李的知名度。
事后,相关人员要给曲波邮寄(yóujì)蜂糖李以表感谢,曲波婉然拒绝:“我既然是志愿服务(fúwù),就不能收你们一分钱、一颗果子。”
“每次文艺志愿(zhìyuàn)服务都(dōu)是向人民群众学习的(de)收获(shōuhuò)之旅,更是心灵净化之旅”。曲波回忆起赴云南贡山创作文艺扶贫歌曲《秘境天(tiān)堂》时,感叹那是一次生命探险(tànxiǎn)之行。他们当时翻越了碧罗雪山、梅里雪山等五座大山,涉过金沙江、澜沧江等四条大江,一路颠簸抵达贡山。“途中一侧(yīcè)是斧劈刀削的万丈悬崖,一侧时有滚石骤然天降,头顶仿佛悬着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利剑,那是我走过的最提心吊胆的路。”曲波说。
在青藏高原采风时,曲波常常在海拔5300米以上的高原游走(yóuzǒu),高反极度严重的他一边吸氧一边采访(cǎifǎng)藏族兄弟姐妹(xiōngdìjiěmèi),尽管常常面临生命极限的挑战与难以忍受的痛苦,但他始终没有(méiyǒu)放弃,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最终创作出了深情讴歌援藏支边的优美歌曲《茉莉与格桑》。当地政府还把曲波采风基地的牌子,挂(guà)在了中印边境(biānjìng)的班公湖畔。
曲波还多次担任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团艺术总监暨总撰稿。他在西陲第一哨接受媒体采访时(shí)表示:“只有深入生活(shēnrùshēnghuó),扎根人民,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歌唱,才能真正体现一名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zérèn)与人生价值。我的文艺志愿服务,永远只有序曲(xùqǔ),没有(méiyǒu)尾声。”
与曲波交谈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个性鲜明,声如歌者才情四溢(sìyì),情之所至甚至会纵情高歌。挟真情、才情、激情(jīqíng)、豪情,如今,曲波依然在词艺求索路上执着前行,在他的笔下,系列化的大型(dàxíng)组歌及(jí)重大题材的歌剧正陆续问世。
“惟愿(wéiyuàn)只争朝夕,潜心创作,多出彰显齐鲁文化底蕴、无愧人民和(hé)时代之作。”曲波说。
(大众新闻记者 杨秀萍(yángxiùpíng))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